
回顾肥料造粒的历史,肥料原来是不造粒的,几千年来没有造粒的记载。肥料造粒的习惯是来自于化肥:一方面是为了使化肥利用率提高,让养分缓释减少流失;另一方面是为了施肥好操作,便于机械化施肥,同时也使肥料产品美观便于销售。
生物有机肥一般不需要造粒,特别是吸附大量菌体的固态微生物肥料不宜造粒。即使在造粒有机肥外面喷活性微生物,造粒或喷菌烘干过程都会损失相当数量的活性微生物。工厂造粒一般是要往肥料中添加黏合剂,如黏土,使得产品的肥力被稀释。造粒过程是要增加有机肥造粒设备、人工、动力等成本的,为了美观,往往造成产品销售价格升高。
生物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疏松,其中的微生物也需要疏松的环境才能有较地发挥作用。造粒过程对微生物是不利的。我国施肥过程大多采用覆土农艺操作,所以不造粒生物有机肥直接施入土壤是合理的农艺措施。最能体现生物有机肥肥料特性的果树、蔬菜、茶叶等都是施肥后覆土。因此凡覆土施肥的农艺过程,都不需要造粒,直接使用分散的生物有机肥,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上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节省了造粒成本。不造粒肥料售价比造粒肥料售价低。在需要改良土壤性质的大田作物上使用不造粒生物有机肥效果也很好,性能价格比也很高。